江苏省昆虫学会牵线搭桥 高校实践团探秘田间"虫"事

6月26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在江苏省农科院植物保护所拉开帷幕。由江苏省昆虫学会牵头组织,河海大学乡村昆虫生态科普实践团的同学们走进科研基地,在显微镜与稻田之间,开启了一场与"小昆虫"相关的"大科学"探索之旅。作为连接科研机构与高校的桥梁,江苏省昆虫学会早早为这次活动搭好了"舞台"。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陈虞雯全程参与筹备,既协调科研专家资源,又结合实践团需求设计活动环节,让这场实践既有学术深度,又不失趣味活力。

活动伊始,在常务副秘书长陈虞雯的带领下,实践团先对科研园区进行了"全景扫描",对农科院以及植保所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。最让同学们兴奋的,是与昆虫学专家们的"面对面"。学会专家牛洪涛研究员、张志春副研究员、李晨羊博士围坐在一起,化身"科普导师"。把复杂的生物防治技术讲得像科普短片一样生动,让同学们对昆虫学的社会价值有了更真切的感受。

在学会会员谭心阳博士的养虫室里,同学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灰飞虱的"成长日记"——从米粒大的卵到成虫,这些让稻农头疼的小家伙,在放大镜下成了研究生态平衡的"活教材"。在张志春的指导下,同学们通过显微镜观察捕食螨形态,从躯体结构到生活习性获得细致认知。陈虞雯还带队前往桃园、稻田,结合田间实际环境,介绍害虫种类、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措施,将实验室理论与田间实践紧密结合,助力学子理解农业害虫防治的现实应用场景。脚下的泥土沾了裤脚,额头渗着汗珠,但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知识点。

活动中,江苏省昆虫学会、江苏省农科院以及河海大学共同为"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"揭牌的环节,让这场实践有了更长远的意义。作为此次活动的"总策划",江苏省昆虫学会始终想着如何让昆虫学走出实验室。这次牵线搭桥,既让高校学子触摸到了科研的温度,也为乡村生态科普储备了年轻力量。接下来,学会还将继续当好"桥梁",让更多年轻人走进田间地头,在观察昆虫、研究昆虫的过程中,读懂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密切关联,共同书写乡村绿色发展的"虫字旁"篇章。